首次通联与UCDChina书友会

昨天终于拿到了电台执照和呼号,BG4XTR就是我的呼号,如果用字母表示法(防止在通信中听不清楚,相当于中文中把数字0读成“洞”把7读成“拐”)读就是:Bravo, Golf, Four, X-ray, Tango, Romeo,除了X-ray读起来不是那么爽快以外,其它发音还比较清楚,不错不错。

与BG4XPH相约,今天上山通联,于是又是起了一个早,我们选择从板仓街39号的登山道上山,终于又探索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沿途的风景还是不错的。不过似乎这条登山道也比较容易走,而且没多远就跟白马公园那条道殊途同归了。正好还听到有人在林子里吹笛子,音乐很悠扬,感觉很好。

到达山顶,正好赶上宁杭动车D472东站通过,在山上又一次远距离迎接CRH1的到来。今天天气一般,气温8度,能见度4500米,有薄雾。本想用相机的长焦来追踪,结果变焦结果是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唉,关键时刻还是直接用人眼看最管用。很快的迎来D32通过(今天是CRH2重联)和返杭D471通过以后,终于切入正题,开始我们的通联活动。

首先呼叫的南京中继,第一次做通联,紧张还是难免的,幸好呼叫流程已经烂熟于心,顺利呼出CQ。很遗憾,没有回音,似乎有人有应答,但却完全无法抄收。第一次呼叫就这样壮烈的失败了。

如果每成通联都很顺利,那无线电运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大家不如没事就打电话玩好了,就算打到美国,也一定是语音清晰,接通率很高。所以还是要胜不骄,败不馁,选择扬州中继作为第二次尝试的目标,BG4XPH先尝试,很顺利的呼叫到扬州的BG4UEF,对方使用的是的车载电台,效果很好。今天信号传播不错,很快我也通联上了扬州的BG4ULA,兴奋之余不免也乱了阵脚,不但忘了互相通报信号报告,甚至于一时语塞,只好很快的结束了通联。扬州的朋友很热情,很快有BG4UDK回呼,这次稍稍有了点感觉,终于正确的完成了通联的过程,还附带讨论了一下天气,并且他建议我再尝试一下镇江的中继。

相比扬州59(语音清晰,信号强)的信号,镇江的信号要勉强的多,不过几次尝试后,还是成功的通联了BG4UKC,遗憾的是信号报告报的有问题,在有那么大背噪、语音也不很清晰的情况下我给他错误的报了55(语音清晰,信号中等)的信号,唉,还是不熟练啊。

接下来尝试的合肥中继,用我的电台勉强可以打开合肥中继,但信号强度大概不到3,几乎完全无法抄收对方的信号,所以放弃了呼叫的尝试。

重新尝试南京中继,很快得到BG4RDC和BG4WIB的回应,呵呵,这个通联可能是最没有成就感的,南京中继的天线都近在咫尺,再通不上也太说不过去了。

最后尝试的是仪征中继,信号非常好,可惜没有友台回应,于是同行的BG4XPH就上去给了我回应,呵呵,我们相距不到2米,却把信号发到30多公里外的中继上转发,嗯,太浪费无线电频率资源了,于是也很快的结束了通联。

因为时间的关系,下午下山还有活动,不得不很快的结束了通联活动。总结一下,还是不熟练引起了不少的问题,加上准备也不是很充分,在现场有点手忙脚乱。甚至都没有想起来要跟友台交换卡片……不过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就通上了3个地方的朋友,也还算有收获吧。匆匆吃完午餐,下山。

第一次去青年旅馆,感觉真的不错,周围的景色都很漂亮,只是天上下起了小雨,而且天空有一些阴霾。今天去青年旅馆的原因是UCDChina的书友会,儿时的好友Junchen现在从事有关设计方面的工作,并组建了团队,研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China每月进行一次书友会,大家一起聊聊对某个话题的心得。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参加这次活动的,不管怎么说,对于设计,我始终还是一个门外汉。

今天的话题是“改版”,居然不幸的从我开始发言,经历了一番语无伦次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感觉,嗯,不过我还是得承认,很肤浅。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完全是我太simple,some times naive,而是很多问题我都根本没真正去思考过。BG4XPH原来计划下午去探访地铁二号线马群车辆段工地,但由于体力问题放弃了,也参加了这次聚会。轮到他的时候,我反而倒有了一些思路,于是给他抛了一块砖,问问他对于二号线开通以后南京地铁线路图和售票系统的改版问题的看法。这个问题我们都是思考过的,所以比较有讨论的余地。真的不亏为设计师们,对于这个除了车迷以外一般人不会怎么去思考的问题,在座的朋友也讨论的相当的热烈,甚至Junchen同学对这个问题以前还真有过研究

讨论的很热烈,大家都以自己的经验来谈对“改版”和改版相关的问题的理解,也颇有一些精彩的段落,不过时间总是流淌的太快,在大家还没有尽兴的时候,时间已经从下午茶时间到了晚餐时间,旅馆的工作人员开始请我们离开,或者选择价格相当不菲的会议室继续讨论,于是聚会只能选择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了。

总的来说,下午的讨论还是很有收获的,一个核心的论点就是,对于改版,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等的问题其实都是围绕“利益”两字来进行的,这个利益可能是指对用户的benefit,也可能是企业从改版中可能得到的利润,也可能是开发者从改版中得到的收获(比如技术提高、维护成本降低)。在决定要不要改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就是对于利益的分析不透彻,或者是每个人对利益的理解的不同,才会产生很多的分岐,所以有效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从网站、软件的改版,也可以联想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改版,其实它们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个话题在聚会中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开了个头。其实这个话题我倒还是有一些感想,因为感觉自己这一年对自己的改版还是做的挺多的(今天能来参加这个聚会也绝对是改版的一种表现,放在以前我一定不会参加的),而且确实也面临过或面临着不少的类似的问题,不过这个话题比较大,这里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雕虫小技:SSH隧道

“雕虫小技”系列文章是一些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我却是刚刚发现或学会的东西。

访问Wikipedia等网站的困难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常规的解决的方法无非就是用一些**软件,比如Tor就是其中的一个出色代表。不过我不是很喜欢Tor,因为基于类似P2P这样的原理,决定了它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链接,而且Tor的速度我也一直不是很满意。其它的一些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网页代理、国外SSL代理之类的也是各有长处、各有不足。

其实如果你在国外可以找到一台支持SSH登录,并且可以支持外连的主机的话,用SSH隧道技术就可以很方便的为自己构造一个加密上网的渠道。

假如你有一台SSH主机是somehost.org,用PuTTY等终端程序时只需输入这个主机名和对应登录信息就可以连上去。要实现SSH隧道,非常简单,只需在PuTTY的Connection->SSH->Tunnels中创建一个Dynamic的Foward端口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可以在Source port中输入6500,然后选Dynamic,再点一下Add,在Forwarded ports中就会出现“D6500",这时隧道就设置好了,如果你现在再登陆到这台主机上,你与主机之间就会创建出一条SSH加密的通道,所有你发往本地 6500端口的的请求,都会通过SSH隧道传到对方主机上再发送出去,并把返回的结果也以相同的方式传回来。

PuTTY设置

PuTTY设置

很好,最后一步操作就是在浏览器中设置代理服务器了,设置一个SOCKS(v5)代理,服务器地址用127.0.0.1,端口就是前面设的6500。好了,尽情冲浪吧。

对于类Unix用户,操作更简单,直接ssh somehost.org -D 6500,连上之后一样在浏览器中设上代理就可以了。

SSH隧道其实还可以在很多需要穿越防火墙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留待进一步发现了。

嗯,so far, so good。但是不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哪里去找国外支持SSH的主机呢?嗯,http://www.red-pill.eu/freeunix.shtml这里有一个很全的列表,提供了很多的免费的Shell Server,不过其中究竟哪些可以支持SSH Tunneling有待各位自己试验了。目前我在用的是silenceisdefeat.org提供的免费服务(但需要通过PayPal捐赠1美元或写传统信件给他们以证明你的邮政地址是有效的),OpenBSD主机,功能比较全,甚至还包括了50M的PHP和MySQL空间(MySQL的权限需要在上面玩它的俄罗斯方块,达到一定成绩才行),但有些时段的速度不是很理想。对于自己有租用国外虚拟主机的朋友,也可以自己试验一下主机是不是支持,据我所知,很流行的DreamHost是可以支持的。

最后顺便提一下Unix-Center网站,一家国内的提供Unix实验环境的网站,提供了Intel/AMD/SPARC下的Solaris和Intel下的Fedora,Ubuntu,FreeBSD以及龙芯上的Debian系统的实验环境,速度还比较理想,而且gcc/make/Perl/Python等开发工具也安装的比较完整,有时想要测试了一下一个程序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或是比较一下不同发行版的差异时还是挺好用的。不过Unix-Center的主机都在国内,而且不允许外连,所以用它们是不能完成前面说的做代理的功能的。

Fedora也在谋杀你的硬盘?

10月底看到注意!Ubuntu的Bug可能会减少笔记本硬盘寿命这篇新闻(原始相关讨论在这里),没有往心里去。但昨天看到Fedora的论坛上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说Fedora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于是开始警觉起来。

问题不是很复杂,就是使用命令:

sudo smartctl -a /dev/sda | grep Load_Cycle_Count

重复执行这个命令看一下硬盘SMART功能中记录的Load/Unload次数,在Ubuntu或Fedora等Linux下,我们会发现这个 值很快的增长,而一块硬盘可以承受的Load/Unload次数是比较有限的。我的Seagate ST980815A硬盘可以承受的次数是600000,而我现在从smartctl中读到的数字是115000,并且以一分钟2次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样算 来,硬盘虽然不会立即就会结束它的寿命,但也算是折寿得够快的了。

实际的情况,比这里描述的还要复杂一点,比如:在使用AC电源和电池的时候,行为不一定一样;不同厂家的SMART中记录的 Load_Cycle_Count值的含义可能并不一样;为什么这个问题在Windows下不出现?是硬盘firmware还是主板BIOS还是操作系统 的问题呢?

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少:

http://ubuntuforums.org/showpost.php?p=3675960&postcount=26

https://bugs.launchpad.net/ubuntu/+source/acpi-support/+bug/59695

https://www.redhat.com/archives/fedora-devel-list/2007-October/msg02260.html

http://fedoraproject.org/wiki/FWN/Issue107#head-10d9e6175a2dbef23ed071339345ccc747588683

看到头脑发涨,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结论,倒底对硬盘的影响有多大也还是不得而知,但总结一下,最保守可行的做法就是修改硬盘的节电参数,尽量减少它做不必要的Load/Unload动作。方法是执行下面的命令:

sudo hdparm -B 254 /dev/sda

这个命令把硬盘高级电源管理的参数改成254(默认一般是128),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硬盘做Load/Unload的动作。这样做的副作用是在使用电池供电时硬盘也不能及时的进入节电状态。

通过写ACPI消息的响应脚本,可以让这个命令在系统开机、待机唤醒、休眠唤醒时都得到执行,可惜偶还没研究出来怎么在Fedora上写,还好 我很少用待机和休眠,所以就直接把hdparm -B 254 /dev/sda这命令写在/etc/profile中的最后一行吧。现在开机以后硬盘的Load_Cycle_Count已经基本上不发生变化了。

11月游记(2)

继续补!

11月23日夜,校友车迷相约南京火车站小游,拍摄9列进京直达特快列车通过的视频。虽然跟以前相比现在9列直特中只有7列是全速通过,也没有了豪迈的“猪叫”声,但当与它们近距离接触的时间,还是很能体会到速度所来的震撼。这是我头一回尝试拍摄+制作视频,确实挺有难度。某种意义上拍视频比拍照难,因为你得记录整个事件,但只有一次机会。制作就更有难度,且不谈设计、构思之类的“艺术活“,光是把声音和画面同步、再做合适的剪辑都很是费神。Adobe Premiere似乎在我的机器上水土不服,用上几分钟就会失去响应,内存占用接近1.2G。

考虑到熟悉的几个车迷朋友跟我一样也都是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爱好者,精心选择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加速》《豪华列车》、爱德华·施特劳斯《为火车开路》和理查·施特劳斯(虽然姓相同,但他不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一员)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四首作品做为视频的配乐,花了不少精力,不过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后来倒是一位非古典乐迷的车迷朋友提议用《死了都要爱》做配乐,直接把音乐换上去,视频剪的紧凑一点,效果还凑合。头一回做,创作又一直是我的弱项,不更多奢望了。发现Canon S3 IS的相机不但可以在拍摄视频时变焦,还可以在基本不中断视频拍摄的情况下拍照,不错,挺强的。

11月24日,策划已久的栖霞之旅终于成行。显然是栖霞红叶游的旺季,人挨人的样子让人很没有静心欣赏风景的心情。同样是山,同在南京,栖霞山和紫金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也许是她比紫金山更矮,栖霞山没有给我山的感觉,倒更像是一个公园,虽然有栖霞寺的存在,那里却也没有给我静宁致远的感觉,而是带给我与城市一样的喧嚣。栖霞的植被与紫金山也很是不同,相比紫金山很高大的树木和竹林,栖霞更多了一点小家碧玉的感觉,除了不高大的枫树,其它也多是低矮的灌木和草皮。栖霞之行很愉快,不过感觉还是更喜欢紫金山一些。

好相机在低水平的人手中一样还是废物,为了拍红叶,尝试了N次长焦距、大光圈,试图拍出一些浅景深的照片,结果多半还是因为对焦不准失败了。这次拍人物比较多,对人物照的构图倒开始有一点点的感觉了,不过抓拍能力还是很不到位。还得继续勤学苦练啊!

11月的脱宅表现不错,12月继续努力。

12月1日,南京站见证宁杭动车首发,由于车辆来不急生产,原定7月开行的南京杭州动车组一直拖到十二月才开行。这样的绕路车(得从上海绕个大弯)跟豪华大巴比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大优势,不过高速列车的乘坐舒适度和平稳性应该还是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商务旅客。由于这是宁杭动车首次开行,也是CRH-1型列车首次停靠南京站,加上上海->北京D32次首日换用CRH-1型列车,吸引了不少车迷朋友,来自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上海、武汉等地的近二十位朋友参加了活动,有从上海赶到杭州坐首发全程的,也有从南京赶到镇江坐首发最后一程的,还有我等“不思进取“的只在南京站接车的:-D一群人给中午的南京站站台增加了不少的人气。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在报道宁杭动车首发的同时,也被车迷的热情所吸引,采访了这群造成站台“形势混乱“的“罪魁祸首“,可惜晚上错过了江苏城市频道相关的报道,只找到江苏卫视的另一条报道。接送完宁杭动车,迎来D32和“周恩来号”沪合特快,中午的活动结束。

下午随同国铁地铁双料车迷GalaxyBG4XPH一同拍摄南京地铁,他不但摄影水平很高,摄像和制作水平也不错,尤其赞他的构图,虽然这也只是他初试视频拍摄和制作。真没想到很平凡的地铁在他的镜头下表现的这么动人。不少朋友用“感动”这个词来形容这段视频,也许是拍的好,也许是音乐动人,也许这种感动也真正的只是来自于自身。我问过很多人也有很多人问过我会什么会对火车或地铁感兴趣,从来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哪怕是一些很资深的车迷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用“因为爱,所以爱”来回答了,也许是每一个人自己可以从中获得的快乐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的原动力吧。

12月2日,宅了一天,猫在屋子里整理和制作前两天的照片和视频。

本周六,打了两小时羽毛球,走了两小时路,看了两部电影,吃了两顿饭,累得两条腿酸酸的。虽然水平差,运动量也不太大,但羽毛球单打连续两小时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两部电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看两部烂片的话。不过总的来说周六活动的后果是,今天我没有力气抵抗肌肉的酸疼,只能是写了两篇Blog,吃了两顿饭,上了两小时网,然后回去休息。

11月游记(1)

继续补11月份没有写的文章。

11月应该是算是活动比较多的一个月份,也算是脱宅比较成功的一个月,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外面跑着。

11月10日:探访南京地铁二号线工地。从2号线6号线换乘站集庆门大街站开始往回,途经云锦路站(原茶亭站),从莫愁路站开始在地下走刚刚贯通不久的隧道,到达汉中门站,最后在上海路站结束行程。有资深车迷带路,当然收获不少。很多平时觉得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专业人士的眼中,还真都有很多的门道。就拿挖地铁隧道举例,二号线城东和城西的做法还真是不一样。西部的土很软,适合用盾构机直接推进;东部靠山,石头多,就只能用爆破;有些地方土太松,就把它冰冻起来再盾构。至于那盾构机,更是一个很让人惊叹的机器,挖土、推进、用预制板构造隧道,一气呵成。

在上海路站工地时,有工人师傅见我们带的相机,就很兴奋的请我们帮他拍张照片,但拍完以后突然又很失落的说,这照片你们怎么才能给我呢?

11月11日:传说中的光棍节,不过车迷朋友们很高兴的把它看成是车迷的节日,因为四个“1”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通向远处,于是宁镇扬三地车迷小聚会就在美丽的扬州进行了。我上一次去扬州还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在扬州转车去北京不算),这一次去,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公交车带我横穿整个扬州市区的时候,深深体会到小城市所特有内涵和矜持。扬州的朋友们也很热情,其中一位还很独具匠心的为我们这些从外地到扬州的朋友准备了礼物:一本25年前的扬州旅游手册和一本今年的扬州宣传画册,从中,很能感受到时光的穿梭和岁月的变迁。

11月17日:天气不太好,不过还是去了上海路的地铁工地,为的就是把照片给那位不知名的工人师傅送去,不能让他真的失望啊。上海路工地是地铁工地中环境比较不好的一个,因为不能中断汉中路的交通,所以是在站厅层的上面盖了一层铁板,车在铁板上行驶,在下面施工的工人时时刻刻得受巨大的噪音折磨。在工地,在其它工人在热情帮助下,在地面上向下面的作业区“呐喊”了许久才颇费周折才找到了那位师傅。

师傅看到照片,兴奋的样子是我事先所没有料到的。捧着照片,看了又看,很是爱不释手的样子。陪他一起上来的工友和帮我找到他的工人也很是高兴,大家围在一起高兴的评论着……

拍个照片,在这个数码相机横行的年代,实在是一件太平常的事情,一件平常到甚至让人有点厌倦的事情。但对于这些工人朋友们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一个举手之劳就可以为别人带来很多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离开工地,前往新街口华龙电子城准备采购一些材料用来做一个简易的超短波天线。华龙向来很让我发怵的地方,琳琅满目的电子元件,让人看得晕头转向,而且商家们通常也不屑做小生意,所以每次去买东西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果然这一次也没有例外,想买一段5米左右的50欧-5的馈线就碰了壁,一大半商家说没有,一个商家报出5.5元/米的天价,另一个商家说200米起卖……OMG!另外要的一个SO-239的插座也找不到。两个主要的东西没有买成,用来做天线的振子和地网的单芯铜线也就不急着买了。看来还是得等以后找有经验的人指导一下,这里的水太深,为了避免淹死,还是撤吧!

一路暴走,走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朋友在那里,说是要小聚一下。途经瑞金路,发现瑞金路有一半近一公里都是“瑞金路1号”,MS都是金城集团的地盘。百万城模型店在瑞金路3号,也顺便去看了一下,跟上海百万城真的不是一个档次,只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屋子,而且没有人光顾。一个机车的模型价格都在千元左右,车厢大概也要百来块钱一节,如果再加上其它的各种附件……有钱人的玩具,我还是就看看吧。

第一次慢吞吞的把南航校园逛了个遍,除了那几架退役的飞机以外,没有什么特别有特色的地方。

晚上收到短信,说次日的栖霞之行由于天气原因取消。可是到了第二天才发现,天气实在是好得很,取消就取消吧,不过临时取消而我又没有别的安排,结果18号就在公司宅了一天,浪费了那美好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