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WD My Book World Edition

在同事鼓动下,跟他一起买了一个WD My Book World Edition II。这是一个小型的家用NAS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网络存储设备),它采用ARM 926系列的芯片,具备32M内存、千兆网卡,使用改造过的GNU/Linux系统。说白了,就是一个没有输入输出设备、很弱的、不太贵的、很省电的小电脑。由于采用的是GNU/Linux系统,而且WD开放了相关的源代码,所以,这个东东具有相当的可折腾性。

WD My Book World Edition II

WD My Book World Edition II

盒子买回来了就是一个空盒子,于是自己买了一块640G的硬盘装上。这个盒子直接采用主硬盘来存放它的操作系统,而不是采用Flash ROM,所以可以随便搞,不用担心会把系统刷死。

商家提供了一张系统恢复光盘,可以把WD官方的系统和网友改造过软件包一次性恢复到硬盘上,很方便,不对于追求完美而且又有点自虐倾向的我来说,这个系统太不好,原因在于它集成的东西太多了,包括Web管理界面在内的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都不实用,却要占用很多的宝贵的系统资源。而且它的专有系统也导致了可以再装的软件比较有限,而且很多时候需要自己编译,麻烦。

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找到了方法把EABI版的Debian跑在了盒子上,这显然是个利好消息。于是我就开始折腾……

省略具体过程N万字,总之经过三周多时间的折腾,终于成功的把Debian 5 (Lenny) GNU/Linux装在了盒子上,目前运行一切正常,盒子可以提供以下的功能:

PPPoE拨号上网、防火墙和路由,FTP/CIFS(Windows共享)/NFS数据访问,脱机BT/eMule/HTTP/FTP下载。

其它的功能,比如HTTP Server,比如Subversion,显然也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简单apt-get安装一下即可。如果有PSP的话,还可以给它装上nethostfs。

盒子整体性能欠佳,FTP最快访问速度也就在9MB/s左右,平均CIFS的访问速度只有6M/s左右,如果打开NAT做路由会降到4M/s左右。eMule和BT的下载速度倒还都比较理想,2M的ADSL基本上可以达到线速。aMule消耗内存较严重,如果换用mldonkey会好一些,速度也比较快,但mldonkey不支持eMule混淆协议,不是很完美 :-P

还有几个小问题没有搞定:

1. 使用IDE硬盘:试了两种IDE->SATA转接卡,其中JM20330芯片的可以成功的转接一块4G(汗!)的硬盘,但320G那块还是不成功。看来只能用USB了。

2. 内存扩容:可以用64M的内存颗粒去替换板子上32M颗粒,10块钱的成本,性价比很好,就是这是个要求很高的技术活,不敢乱搞,以免因小失大。

折腾过程中总结了一些东西,发在论坛上了,这里就不罗嗦了,索引一下:

折腾盒子时还收获一个副产品,可能不少朋友不知道,在这里分享一下:

电信的一些ADSL套餐是可以支持多终端同时拨号上网的,也就是说,把ADSL Modem接在交换机上,然后同一个交换机上的多台电脑可以同时分别拨号上网,这对于路由器性能不佳(比如常常被BT下载轰到断流/常常DNS解析故障)或者需要多个IP的人,还是很有价值的。收费的问题,南京电信e8套餐是按从第一台终端连上到最后一台终端断线时长计算,不会重复计费。但具体的情况视套餐不同可能不同,最好与电信客服确认一下。

GMobileSync

Google前天发布了Google Sync,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与Google Calendar或Contacts进行同步。试用了一下,还是比较好用的,性能很不错。

可是这一利好消息却让另一件本来有点得意洋洋的事变得有点郁闷,唉,生不逢时啊。故事是这样的:

最近事情比较多,所以打算用Google Calendar来合理安排日程,于是希望找一个同步Google Calendar与Windows Mobile Pocket Outlook的软件。找了一圈,免费的软件和服务还真是不多,不过在CodePlex上有叫个GMobileSync的小软件倒是比较符合我的需求。下载试用一下,天哪,把我的日历搞得一团糟,该添的被删了、删了的又被加上了、所有的日程还都给我加上了几个小时的偏移量、农历日历被同步成每天一次的全天事件%!@#$

看在它是GPL的份上,自己来修改一下吧,下载了一份代码,虽然写得一团糟,但看起来并不太难,三下五除二把BUG修复,加上一些自己要用的功能。

有收获更要有奉献,申请成为这个项目的开发人员吧,看上去这个项目已经沉睡很久了,如果真的已经死掉了,就我自己在Google Code上另起个炉灶好了。不过在我即将动手之际,项目的负责人同意我成为GMobileSync的开发人员了。于是很积极的把修复的Bug和新加的功能提交,然后跟项目负责人商量产品版本发布计划,发完邮件等回复……

然后故事就讲完了,Google发布了Google Sync。

好吧,为了让我的劳动没有白费,在得到上级领导同意新版本发布前先出个Private Build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试用,下载地址:

http://www.freemindworld.com/GMobileSync/GMobileSync_1.3.7_rc.cab

为了尽可能适用多用机器,这个cab是在Windows Mobile 5 Smartphone SDK下编译打包的,所以可以适用所有Windows Mobile 5/6的Smartphone或PocketPC用户。

至少,它比Google Sync多一个功能:支持一个帐户下多个日历。Google Sync只能同步用户的主日历。

敝帚自珍,近期还会继续维护GMobileSync项目。下一步计划完善多日历和多帐号(包括Google Apps)支持,这个可以看成是GMobileSync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解决目前性能差、流量大的问题。GMobileSync用的是Google Data API实现的,而Google Sync是用了ActiveSync或OpenSync协议,显然后者会更适合这个任务,也许可以学习过来用用。

关注2009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继续维持传统,第五次写名为关注xxxx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Blog。前几篇在:2005 2006 2007 2008

也许是最近一年中发生的变化比较多,也许是这一年中精力更多的分散到了其它的方面,也许是因为收集新年音乐会全集的目标已经告一个段落,对于2009的新年音乐会,我的关注程度并没有非常的高。虽然今天有关新年音乐会的消息跟去年相比晚放出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但我也没有太多的感觉到,一直到上周Josef Kitty在我的Blog上留言告诉我今年的曲目安排,我才突然的意识到,新的一年又快要来到,一年一次的期待也进在眼前了。

2009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由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指挥,这是他首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06-2009,四年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邀请了三位新的指挥家,每一位指挥家都给这个传统的音乐盛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曲目单更是别具特色:

上半场:

1. Johann Strauss II, Ouverture zu Eine Nacht in Venedig – 威尼斯之夜序曲

2. Johann Strauss II, Marchen aus dem Orient Walzer, op.444 – 东方童话圆舞曲

3. Johann Strauss II, Annen-Polka, op.117 – 安娜波尔卡

4. Johann Strauss II, Schnellpost-Polka, op. 159 – 特快邮件波尔卡

5. Johann Strauss II, Rosen aus dem Suden Walzer, op.388 – 南国玫瑰圆舞曲

6. Johann Strauss II, Freikugeln Polka schnell, op.326 – 魔术子弹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1. Johann Strauss II, Ouverture Zigeunerbaron – 吉普赛男爵序曲

2. Johann Strauss II, Einzugsmarsch Zigeunerbaron – 吉普赛男爵入城式进行曲

3. Johann Strauss II, Schatz-Walzer, op.418 – 珍宝圆舞曲

4. Joseph Hellmesberger jun., Valse espagnole – 西班牙圆舞曲

5. Johann Strauss I, Zampa-Galopp, op.62 – 赞帕加洛普

6. Johann Strauss II, Alexandrinen-Polka, op.198 – 亚历山德里娜波尔卡

7. Johann Strauss II, Unter Donner und Blitz Polka schnell, op.324 – 电闪雷鸣快速波尔卡

8. Joseph Strauss, Spharenklange Walzer, op.235 – 天体乐声圆舞曲

9. Johann Strauss II, Eljen a Magyar! Polka schnell, op.332 – 匈牙利万岁快速波尔卡

10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45 in F sharp minor ‘Farewell’ – 第45号交响曲–告别–终曲

加演曲目:

1. Johann Strauss II, So angstlich sind wir nicht!, op. 413 – 我们决不畏惧波尔卡

2. Johann Strauss II,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 314 –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 Johann Strauss I, Radetzky-Marsch, op. 228 – 拉德茨基进行曲

熟悉新年音乐会的朋友一定会被这份曲目单中的海顿的第45号交响曲扎到眼睛,这恐怕是交响曲第一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不过正像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所以演奏了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一样,2009年是海顿逝世200周年,在音乐会的最后演奏这首Farewell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作为全世界关注程度较高的一场音乐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但是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使者,更承担着作为奥地利音乐文化以至于人类音乐文明的使者的责任。

除了海顿的交响曲以外,2009年的新年音乐会还出现了5首首次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曲目单中标上*号的那些)。在听众喜闻乐见的曲目中插入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曲,正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能得以日久弥新的重要法宝。

对于那些已经烂熟于心的经典曲目,相必今年乐团和指挥也是卯足了劲,一点也没有给人以“炒冷饭”的不良印象。很多都是十多年都没有演奏过的,加演曲目的op.413更是继洛林·马泽尔1986年演出以后,23年未曾再次出现的曲目。对于那些近几年才出现过的曲目,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就像“天体乐声”,以前的每次演出都可以算是艺术之上的艺术,相信巴伦博依姆也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力,再次挑战经典、创造历史。

下半场开头的两首带有“吉普赛”字眼的曲子也是让人有一点小小的惊奇,更不要说下半场第三首珍宝圆舞曲其实也是同样选自吉普赛男爵这部轻歌剧,难道指挥家想塑造一个“吉普赛之夜”?呵呵。嗯……等等,我有点不太严密,考虑到时差的因素,虽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在我们这里的晚上直播,就当地时间来说,应该是在早上。希望这两首“吉普赛”不会太为难到央视的翻译人员,央视一度把这两首曲子给混淆了,都给翻译“吉普赛男爵序曲”,如果你有2006年央视的直播录象的话,字幕和解说上的错误是相当明显。

如果说op.314和op.228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的话,每年在演出中加入一些小小的噱头,也已经成为每年新年音乐会一个新的传统了。今年可以加入噱头的也曲目也不在少数,除了海顿的交响曲、91年加入过噱头的魔弹,加演的快速波尔卡应该也是活跃气氛的大好机会。

2007年开始,CCTV把音乐会的直播从2套经济频道搬到了覆盖面较低的音乐频道,这一突然的举动让不少乐迷朋友度过了一个失望元旦之夜。如今大家已经习惯了音乐频道直播的现实,也习惯了央视逐年下降的转播水准,倒开始担心起来会不会哪一年央视就停止转播这场音乐盛会。还好目前有小道消息说,央视已经签下了接下来4年的转播合同,基本上可以放心了。

今年的CD继续由Decca出版,看看CD封面吧。相比去年的而言,虽然今年的设计又有点回归2002-2004年DG的公式化设计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今年的设计,希望录音效果也能让人满意。

CD封面

CD封面

Some Photos of That Day

Some Photos of That Day

Some Photos of That Day

很多事,很简单,但要坚持很长时间比较难。

迄今为止我坚持活了26年,说难也易。学会尊重生命,享受生活。

P.S. 有关本文中的图片,请自行搜索Jamie Livingston寻找答案。

SSH是个好东西

曾经写过SSH隧道的妙用,今天才意识到SSH隧道远不止用来“翻墙”这一个用处,很多常见的应用都可以通过SSH来实现。

比如,SVN的svn+ssh协议,CVS的ext连接模式,rsync的-e参数,这些都可以通过SSH隧道来实现在远程主机上的操作,它们不需要远程主机启动相应的服务或打开相应的端口,唯一的要求就是远程主机可以正常的ssh登录,它们就可以正常的工作。具体的操作不赘述了,很简单,自己man一下就好。

想到这个问题的原因如下:

目前我用的Blog系统是用GNU Emacs和Muse加上一点简单的ASP自己搭建的,所有的文章页面都是在本地生成好后上传上到服务器上,所以需要写Blog时,就一定得用我自己的电脑,进入Linux,打开Emacs才可能完成。如果电脑不在身边或当时正在运行Windows就无法进行Blog创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写Blog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有想法,却因为环境不Ready就没有写下来,等热情过去了也就放弃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需要把Blog的创作环境放到一个随时可以访问到的地方。网上有很多公共的SSH环境(比如Unix-Center提供的环境),但如果把创作环境放到这些环境中时,数据与本地的同步就会是一个问题。想到用rsync/CVS/SVN等方式来管理,但通常SSH主机又不提供这些服务。这种情况下,直接通过SSH隧道来使用rsync/SVN/CVS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本文就是通过SSH到我在Unix-Center主机上新搭建的Blog创作平台上撰写的,跟以前一样,还是写完后运行脚本直接上传到网页空间,只不过还要记得在写完后在必要的时候与本地做一次rsync的同步。下一步的目标是确保在手机上也可以发文章,这个可能要麻烦一点,因为手机上虽然能SSH,但SSH后的操作还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有必要专门开放一个接口可以直接通过Web的方式进行文章发布,功能不用很强,够用就好。

有些朋友会问,为何要这么麻烦?在Web空间里随便装一个WordPress之类的Blog系统不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方便的用了么?嗯……确实是这样,可是这世上有些人就是喜欢没事乱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