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Windows XP网桥实现三机互联

曾经写的一篇文章,投给某杂志社的,可惜他们没要~~~

====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校园里,经常会遇到要将三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小型局域网,共享系统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情况。通常实现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每台计算机安装一块网卡,然后用一个集线器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做的缺点在于100M集线器的价格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不菲,于是往往只能购买10M的集线器,无法享用高速的以太网。另一种方法就是用四块网卡把三台机器连起来,在其中一台计算机上安装两块网卡,并安装相应的网关路由软件,实现三机互连。这样做的缺点在于安装与设置比较麻烦,而且两台只安装一块网卡的计算机之间一般无法通过“网上邻居”互访。

现在有了Windows XP,它自身集成的Network Bridge(网桥)功能,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Windows XP的网桥提供了一种简易而又低成本的连接两个网段的功能。

假设现在有三台计算机A、B、C,其中A机上安装有两块网卡和一个调制解调器,用作服务器,B、C两台计算机分别连接在A机的两块网卡上,构成一个有两个网段的局域网。其中A机上安装的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BC机上的操作系统则不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装备,实现三机互连共享资源和上网。

我们首先来配置上网服务器,打开A机的Network Connections窗口,里面列出了当前网络连接的情况(如图一),包括一个用于上网的163拨号连接和两个局域网连接。我们先分别打开两个局域网连接(也就是对应了两块网卡)的属性对话框,对它们的Internet Protocol (TCP/IP)协议进行配置。我们把两块网卡的IP地址分别设为192.168.0.2和192.168.0.3,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关和DNS留空,关闭属性对话框,保存设置。

下面来配置B机和C机。分别将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0.4和192.168.0.5,子网掩码同样为255.255.255.0,网关和DNS暂时可以留空。

经过上面的操作,ABC三机之间的小型局域网就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A与B,A与C之间均可以互相通信,但BC两机之间无法通信,暂时也还不能共享上网。下面就将要让本文的主角——Windows XP网桥——来大显身手了。

在Network Connections窗口中点住鼠标并拖动,就可以像在我的电脑中选择文件一样把两个局域网连接同时选中,单击鼠标右键,弹出了快捷菜单,里面只有一项“Bridge Connections”可用,就选择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一个名为Network Bridge的新的网络连接就建立了起来(如图二)。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一点小小的配置,右键点击Network Bridge连接,选择“Properties(属性)”,打开它的属性对话框,同样我们要对它的TCP/IP协议进行配置。我们把它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0.1,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确认关闭就行了。要注意这里的IP地址必须是192.168.0.1,这是保证后面Internet连接共享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这时A机的IP地址就由前面的192.168.0.2和192.168.0.3两个地址统一为一个192.168.0.1,就像只安装了一块网卡一样。

好了,分别在三台计算机上打开网上邻居看看吧!怎么样,三台计算之间的通信已经建立起来了吧!如果你不能在网上邻居中看到自己或别人,可以试着刷新几次,如果没有效果,你就要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设置有什么问题,可以到DOS窗口下用PING命令测试一下网络的通断。还不要忘记检查是否打开了文件共享的功能,如果是Windows 98/Me与Windows 2000/XP互连的话,不要忘记在Windows 2000/XP的用户管理中打开GUEST账号。

剩下的任务就是共享上网了,Windows XP与Windows 2000一样也集成了网络共享的功能,使我们可以方便的共享上网资源而不必安装额外的网关或代理服务器软件。同样是在Network Connections窗口中,打开拨号上网(163)连接的属性对话框,点出Advanced(高级)页,在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Internet 连接共享)中选中Allow other network users to connect through this computer’s Internet connection(允许其它网络用户通过本机连接到Internet)。根据你的实际需要你还可以选中下面的两个选项,它们实现的功能分别是:1.当其它计算要通过本机上网,而本机未连接到Internet的情况下,是否要自动拨号?2.是否允许其它网络用户控制本机的Internet共享连接?

最后,在B、C两台计算机上把上网的方式改为通过局域网连接,并且在两台计算机上设置网关与DNS,把它们均设成192.168.0.1。

至此,我们的三机通过Windows XP的网桥互连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三台计算机就像是通过HUB相连一样,可以互相访问,共享资源了。

当你想断开B、C之间的连接时,你可以直接在A计算机上将网关连接删除,由于我们在前面的操作中为每一块网卡分别设置了IP地址,所以A与B、A与C的连接仍然可以工作。要恢复B、C间的连接也很简单,只需重新建一下网桥,设置一下IP就可以了。

Windows XP不但支持三机互连,还可以把更多的机器连接在一起,操作与三机互连也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如果机器超过4台时,这个方法就不实用了,与其多购买那么多的网卡(况且机器上的PCI插槽个数也是有限的),不如直接使用集线器或交换机了,还可以获得更好的网络性能。

要想获得有关这个网桥功能的更为详细的说明,你还可以自己参考一下Windows XP的联机帮助,里面详细介绍了网桥的使用和设置等多方面的问题。

走进Linux编程的大门

以我本人初学Linux编程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发表于《电脑爱好者》2001年第5期。以我现在的眼光看,这篇文章可真是不值得一提!

====

随着Linux的不断普及,使用Linux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编程爱好者。但他们中间不少人刚学会了Linux的基本操作,对编程这一技术活还心存疑惑:在Linux中如何进行程序设计,用什么样的开发工具?本文就以我初学Linux编程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Linux编程的问题。

Linux作为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其源码开放性已成为其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方便的得到Linux系统及其应用软件的源代码,Linux编程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对程序的编写或修改的工作,学会了Linux编程,不但可以自己编写一些共享的小程序供大家使用,也可以对现有的软件进行一点修改,让它们更适合自己的口味。

Linux下编程的工具很多,不同版本的Linux也提供了不同的开发工具,常用的语言一般主要是C/C++,通常情况下Linux都提供了在控制台终端下的C语言编译程序GCC。我们只要建立一个C语言源程序文件,比如hello.c,然后在终端下运行:gcc hello.c,系统便会自动对程序进行编译,如果没有出错的话,在当前目录生成a.out文件,否则显示出错提示。生成a.out后,我们只需在其所在目录键入 ./a.out就可以运行这个程序。但是这样的文本命令方式的开发工作实在很不方便,所以现在不少版本的Linux都在X-Windows图形界面下为我们提供了集成开发环境,比如蓝点Linux环境下的KDevelop等等,这些集成环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编程界面,也为编程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使利。

首次运行KDevelop时,系统会自动运行KDevelop设置安装程序,这个程序将验证正常运行KDevelop所必的文件是否齐全,通过设置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使用它了。KDevelop为我们在Linux下展现了一个类似于Visual C++的集成开发环境(见图一)。在这个环境的左半边有CV、LFV、RFV等几个标签,分别表示了类列表、逻辑文件列表和实际文件列表,里面保含了整个工程的所有的类和文件的概貌。开发环境的右半边则是文档显示区,用于显示源程序或是帮助信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使用这个开发工具来开发两个小程序,试试走进Linux编程的感觉。

我们先来尝试用它来制作一个最简单最经典的“Hello World!”程序,它是在Linux的文本界面即终端中运行的,如同在初学C语言时开发的第一个程序–在DOS下运行的“Hello World!”一样。

先打开“项目”菜单,选择“新建…”,在弹出的Application Wizard中选择“终端程序-C程序”(如果您熟悉使用C++程序的话可在此选C++程序,不过后面的程序清单就得修改修了),并单击“下一步”(见图二)。在向导的第二页中输入项目的名称等信息,然后把“生成源文件和头文件”前的勾去掉(见图三)。如果不是这样做的话,Application Wizard会自动生成一些源代码,碰巧还正是我们要做的“Hello World”程序,但我们为了说明问题,就不图这个方便了,我们自己做。单击“生成”按钮,稍等一会儿,等屏幕出现READY后,单击“退出” 按钮,我们的项目便生成了。

接着,我们就得录入源程序了。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新建一个“C/C++程序”(我们的例子是C程序),系统自动按照Application Wizard中选定的文件头模板生成了一个空文件,我们就将把下面的程序输入这个文件,输入时要注意大小写,C语言对字母大小写敏感的:

#include <stdio.h>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

学过C语言的朋友一定对这段代码感到很熟悉,这的确是一个经典的程序,几乎所有C语言的入门书上都有它。

然后,我们选择菜单或工具条中的“运行”命令,执行这个程序,经过一段时间的编译,程序运行结果就出现在终端中,输出了“Hello world!” 这句话。

别看这个程序很简单,但它确实是我们在Linux环境下做的第一个程序。Linux下的C和ANSI C是完全兼容的,对于学过C程序设计的朋友不能不说是个好消息。您是不是已经对Linux编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呢?

不过,这个程序实在太简单了,能不能做一个在X-Window下运行的图形程序呢?做这样的程序很困难吗?别急,跟我一起来试一试。

要编写图形程序,一个优秀的开发包是必不可少的。如同在VC++中的MFC类库,KDevelop为Linux下编程提供了功能强大的Qt库和KDE库,用它们都可以方便的编写X-Window下的 KDE图形界面程序。除此之外,KDevelop还提供了“对话框编辑器”等一系列实用的工具使开发图形程序变得更方便。

同上面一样,我们一起来开发一个X-Window下的图形版“Hello World”程序。我们选择使用比较简单的Qt库来写我们的程序,一起来体验一下这个强大而又易用的开发包。

第一步还是建立工程文件,方法和前面建立终端程序的工程文件类似,不同的是在Application Wizard的第一步中不再是选择“终端程序-C程序”,而是选择“Qt程序-普通”,同样的,为了说明问题,在Wizard的第二步中,我们也把“生成源文件和头文件”选择前的勾去掉, 我们自己来写程序。工程建好后,我们就可以写程序了,同上面一样,我们新建一个C/C++程序,并输入下面的源程序:

#include <qapplication.h>
#include <qpushbutton.h>
int main( int argc, char **argv )
{
QApplication a( argc, argv );
QPushButton hello( "Hello World!" );
hello.resize( 100, 30 );
a.setMainWidget( &hello );
hello.show();
return a.exec();
}

与前面的C程序相比,这个程序要复杂的多,不过不要紧,我们一行行进行分析。

程序前两行调用了两个头文件,其中qapplication.h是建立一个Qt程序所需的最基本的库,任何Qt程序都要用到它。由于我们打算用一个按钮来显示“Hello world!”的文字,所以还要包含qpushbutton.h这个头文件。

主程序第一句建立了一个名为a的Qt程序,并把命令行参数传递给它。第二行建立了一个名为hello的按钮,它的标题为“Hello World!”,这就实现了我们要在屏幕上显示“Hello world!”文字的愿望。第三行使用PushButton的resize方法改变了这个hello按钮的大小。第四行设置了a程序的主控件为这个hello按钮(Widget这个词可以翻译为控件)。由于在Qt库做程序时,新建控件默认是不显示的,所以在第五行要用show方法把hello按钮显示出来。程序最后一行返回了a程序的运行返回值。

这么一解释,这个程序也就显得不是很困难了。怎么样,与VC++中的MFC类库相比,Qt库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下面我们就可以运行程序了,单击工具栏上的“运行”按钮,通过编译就可以了。程序运行后,屏幕上将出现一个小窗口,里面一个“Hello World!”按钮,它占满了整个窗口(这是由于它是此程序的主控件的原因),并且这个窗口还可以移动、改变大小等等。不过这时“Hello World!”这个按钮还没有作用,点击它不会有任何效果。如何给Hello World编写一个事件响应的函数呢? 比如我们想让“Hello   World”按钮被点击后程序结束运行该如何做呢?

在Qt库中,消息的响应是通过connect函数实现的。所以,很简单的,我们只要在源程序中“a.setMainWidget(&hello)”前加上一行:

QObject::connect( &hello, SIGNAL(clicked()), &a, SLOT(quit()) );

就可以了。这一行的意思就是把hello按钮的clicked事件与a程序的quit()函数连接起来。

至此,相信您对Linux的编程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吧!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经过一通时间的学习,您一定会喜欢上Linux编程的。

另外,KDevelop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强大开发环境,还给我们提供了详实的文档资料,包括了“编程手册”、“KDE库”、“Qt库”等一系列的文档,“Qt库”文档中还包含了一个14步教程,从头讲述Qt程序设计方法,最后一讲与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游戏程序,是Linux编程入门难得的好教材。以上这些资料,都是学习Linux程序设计必不可少的优秀的参考资料,大家应当尽量用好它们。

以上都是我初学Linux编程的一点心得和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还请多指正。

离开主板的日子里

不幸中的不幸,又是一篇被杂志社拒收的文章。

====

真是不幸!一台好端端的机器终于在我对 其BIOS做第N次刷新时倒下了:不但BIOS数据丢失,连BootBlock也损坏了,而且BIOS芯片是焊死在主板上的。一切的挽救技巧都无济于事。 最后的决定:送原厂修理。送原厂修理要花上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中我的电脑还有什么用吗?想来想去,还是光驱能派上点用处——放放CD音乐。

想虽是这样想,可做起来没有这么容易:现在的电源都是ATX电源,电源上没有开关,不能像AT电源一样,通过简单的按动电源上的开关来实现电源的通断。尽管我已经为它接上了市电,但它却无动于衷——D型电源插头中没有输出我想要的+12V与+5V电压。

就此失败了吗?我不甘心。既然电源接到主板上、机箱电源开关也接到主板上后,只要按动电源开关就可以接通电源,那就一定是因为那时候主板给了电源一个接通的信号。如果人为可以模拟出这个信号不就可以接通电源了吗?

赶紧上了趟网吧,终于查到了ATX电源主板接口的规范:(见图)

规范中说明:当待机时,14脚PS-ON将输出3到4.6V的高电压。当按下机箱POWER键后,PS-ON将通过主板电子开关接地,ATX电源就启动。

知道了这一点,要想用ATX电源加光驱播放CD就不成问题了!找来一段导线,把14脚PS-ON与13脚COM公共地端(也可以是3、5、7、15、 16、17中的任一脚)相接,ATX电源顺利的启动了!打开光驱,放入一张好听的CD,把音箱信号线接到光驱面板上的耳机孔,然后按动光驱上的播放键,优 美的音乐立刻从音箱中传了出来。看来要渡过这没有主板的一个月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让我也在Windows下刷新BIOS

介绍一个在Windows下刷新BIOS的小软件WinFlash。

发表于《电脑爱好者》2001年第13期,不过好像被编辑看出是一篇骗稿费的文章,发表时有很大的删节,这里是没有删节的版本。

====

如今,通过刷新BIOS来提高机器性能、打造个性化电脑已经成为电脑玩家们很熟悉的一项操作。但是,传统的BIOS刷新工作必须在纯DOS下进行,既麻 烦又不容易为初级玩家所接受。针对这种现象,微星、技嘉等公司推出了一些在Windows下刷新BIOS的软件,但这些软件往往只能在部分品牌的主板上使 用,相当一部分的玩家还是不能享受到在Windows下刷新BIOS的方便与快捷。

自从上网找到了WinFlash 这个软件,上面的烦恼就不复存在了。这个由Award公司出品的小软件可以在所有使用Award BIOS的主板上运行,方便快捷的在Windows下刷新系统的BIOS。下图就是它的运行界面。

(图略)

界面的主要部分显示了当前BIOS的区域分布,包括BootBlock、MainBlock、ESCD Block 和DMI Block。其中深绿色的区域表示在刷新BIOS过程中不刷新的部分,而浅绿色的区域则表示需要进行刷新工作的区域。用鼠标点击其中某个区域就可以切换它 的状态为需要或不需要刷新。界面左边的Update Option中的复选框也指示了同样的功能。

在区域分布的上面显示了主板BIOS的编 号,如图中的 “i815-W83627HF-6A69RAB9C-00”。通过查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块使用i815E芯片组的AOpen AX3S 主板,我就以刷新这块主板的BIOS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WinFlash软件的使用方法。

首先,为了安全起见,在刷新前我们应当先把当前的BIOS内容保存下来,点选 “File” 菜单中的 “Save BIOS”。系统提示输入文件名,我们可以就取它的默认值,将当前BIOS的内容保存。

保存的原来的BIOS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的刷新工作了,点 “File” 菜单中的 “Update BIOS”,系统提示选择新的BIOS文件,我们选择刚从网上下载的ax3s117.bin这个文件,这个文件适用于上面说的AOpen AX3S 主板。如果你的主板不是这个品牌这个型号的,则要你自已去主板的厂商下载合适的BIOS 文件,可不要用错了BIOS 数据文件哟。

选择了合适的文件,系统就要准备进行刷新了,它弹出如图的对话框让你确认。当你点击了Update 命令后,系统就开始刷新BIOS了,它先将BIOS中指定要刷新的内容清除,然后写入新的文件,这个过程要持续几十秒钟,比在DOS下刷新稍慢。在这段时 间中可不能停电或死机,否则机器就很可能开不出来了。
刷新完成后,系统会提示重启计算机,这时只要点击Reboot重启就可了。刷新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避免刷新失败而导至无法启动机器,我们在刷新BIOS前可以先在该软件界面上的BootBlock区域上点击一下鼠标,把它变为深绿色,即为选择不 刷新。我们知道,BootBlock是用于在刷新失败时保证机器用软盘启动后修复BIOS的,所以不刷新BootBlock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我们刷 新工作的安全。

最后再说说这个软件的特殊功用:我的这块AOpen 主板,它的DOS下的BIOS刷新工具与BIOS数据文件是一一对应的,而一般的DOS下的Awdflash刷新软件又不认识这块主板的BIOS芯片,这 时要想打造个性化开机画面等工作就变得不可能。用这个WinFlash软件刷新这块BIOS,不但可以正常认出这个BIOS芯片的型号,而且确实也比在 DOS下刷新要方便的多。

想试试这个好用的WinFlash软件吗?你可以到http://download.pchome.net的“主板BIOS”栏目下载这个工具,容量仅有364K。

用Windows 2000实现电子邮件特快专递

介绍了用Windows2000自带的SMTP服务器快速、安全发送邮件的方法。

发表于《电脑爱好者》2000年第19期。这是我在《电脑爱好者》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

电子邮件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用途,我们一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总是要借助一个SMTP(简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服务器的中转:我们把邮件发送到SMTP服 务器上,再由它把邮件传送到对方的收件服务器上。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在网络堵塞时,会造成邮件发送不到或邮件过很长时间才发送到的结果。现在有 了Window 2000,它自带了SMTP协议,我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作为SMTP服务器,实现邮件的特快专递。

首先,我们必须给 Windows 2000安装上Microsoft SMTP Service。打开“控制面板”,在“添加/删除程序”对话框中点击“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打开“Windows组件向导”。再打开 “Internet信息服务(IIS)”的详细信息,在里面选择“SMTP Service”(见图一),系统会自动在其它一些必须的选项上打上标记,确认选择,并继续安装直到安装完成。

然后,我们需要对这个 “SMTP Service”进行配置。在“控制面板”中打开“管理工具”并从中选择“Internet 服务管理器”,在这个管理器中打开“默认 SMTP 虚拟服务器”的属性窗,我们的配置工作就将在这里进行。先在“常规”选项卡中我们设置IP地址为“127.0.0.1”,表示使用本机作为服务器(见图 二)。然后,在“访问”选项卡设置“中继控制”,确认里面选上了“仅以下列表除外”,(见图三)否则,你将无法把邮件发送到本机帐号以外的地址上,表现为 在Outlook Express发信时得到错误信息:“由于服务器拒绝收件人之一,无法发送邮件。”接着,我们需要设置“传递”选项卡,你可以自己根据实际的要求设置各次 重试间隔,为了保证“特快专递”,你可以把前几次重试的时间改的短一些。当然,一般情况下,邮件都可以顺利的一次发出,这样的话就与这里的重试间隔没有什么关系了。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对SMTP Service的配置。下面我们就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个邮件特快专递服务的强大功能了。

打开你常用的电子邮件软件,如Outlook Express 或Foxmail等,新建一个邮件帐号或修改一个以前的帐号,在SMTP服务器一项中填入“127.0.0.1”,确认,就可以了。你可以用这个帐号像以 前一样的发送你的邮件,你会发现发信的速度变得很快。不过要注意了,邮件软件告诉的发信成功可只是把信成功的发到了Smtp服务器上,现在来说就等于是发 到了本机的Smtp Service,可不等于特快专递已经成功哟。那么,如何才可以知道特快专递是否真正成功呢?默认的情况下,你只需打开Windows 2000安装分区的/Inetpub/mailroot/Queue文件夹就可以了,如果里面是空空的,那么说明机器已经把信发送完毕了,如果里面有几个 文件,说明信还没有发出,通常是因为网络比较繁忙,稍等一会儿,等到里面的文件消失,就说明发信成功了。同时你也可以用管理工具中的“性能”对话框来监视 SMTP服务,看看它究竟有没有正常工作。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在浏览器的地址框中输入file://%systemroot%/help/mail.chm就可以察看到详细的有关这个SMTP Service的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