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模特

上周公司很多人都拿到了一根孔雀毛,如果要用一根手指托起孔雀毛,让它直立起来,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秘决在哪里?自己想。今天要讲的不是孔雀毛,而是馒头模特。

馒头模特,这个词发源于某自称英文不太好的同事那里,我的英文还凑合,至少这个单词可以拼出来,是Mental Model,翻译成中文是一个颇有灵异之感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了半个多世纪,Peter Senge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也深入阐述了这个问题,好读书的同学就去读书吧,我在这里就把自己学到的随便记录一下了,想升华是没门了。

以前学习讲师技能时,学到过一个成人学习理论中的Kolb学习模型,Kolb模型中把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的一个循环过程:具体体验,反射观查,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践。谈心智模式时,似乎跟这个模型很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在所谓的“馒头标准”出台之前,你是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馒头的呢?(这里是在讲真的馒头了,不是Mental了)

很简单,小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面粉做的,白白圆圆的,可以吃,爸妈告诉你,这是馒头。下回遇到类似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用这样的一个模式去套,如果套上去合适,那这可能就是馒头。如果这些模式套上去合适,但那却不是馒头,这时你可能会找一个可以用来区别它与馒头的特点,比如,有没有馅,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别跟我抬杠说有些地方把包子也叫成馒头)这样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记得上中学时看到过一个程序,就是让计算机实现简单的学习,通过人教计算机去区分不同的事物,计算机就只要问几个区别性的问题就可以知道你在想的是什么东西。这里有一个这个程序的Web版本的实现,据说可以在20次猜测以内猜到你所想的东西。

有点跑题了,回到心智模式,它跟学习理论有所类似,但又有不同,它所讲的是人在思考和推理一个事物时的一种潜在的东西。当你观查到一些客观信息,你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过滤出其中你有为有用的信息或把信息以你的思路去解释,从而得到一个对这个信息的结论。根据这样的结论积累起来,就形成了你个人的信念和一些潜意中的假设。这些信念和假设就会成为你的心智模式,成为你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从而去影响下一次你对客观信息的判断和过滤。

如果把人的思维看成是一个控制系统,这就是一个带有反聩的系统。这个反聩究竟是正反聩还是负反聩呢?大致的想法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反聩是一个负反聩,负反聩让系统渐渐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系统的运行进入模式化,嗯,心智模式这就么出来了,就像神经网络中的那样,不断的训练和反聩,得到一个收敛的结果,特定的输入一定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输出。那如果这个反聩是正反聩会怎么样呢?也许人会变成疯子。

但是负反聩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当思维形成了定势,当你的心智模式影响到了你正常积极获取信息的时候,你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的热情,很多原本有用的信息,就可能被排除在你自己的思维的大门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要从优秀到卓越,很大程度上你需要认识到心智模式的存在,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势,更加客观的吸收信息,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信息,从而得出不同与现有模式的结论,达到更好的结果。除此之外,也别忘了想想你的灯亮着吗?

Think Different,be the crazy one, be the genius.

馒头模特》上有4条评论

  1. 《设计心理学》中也提到类似的问题,但是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如果用户使用某样东西,与他的心里模型不匹配,就会发生适用障碍。如果接连几次这样,用户就会放弃尝试继续使用这个产品或功能。所以设计人员要尽量将设计模型与用户的模型相接近。

  2. Pingback引用通告: 十年(上) | 李凡希的Blo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