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传承

顺应民意,南京地铁开始进行车站导向标识的改版,如图:

南京地铁新版导向标识

南京地铁新版导向标识

什么是一个好的设计?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作为导向标识,它最重要的功能性就是要表现出车站所在的方位,新版的导向标识在标明方位的同时还提供了车站名、线路号和距离等实用的信息,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也就给乘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对于设计师来说,有一种致命的诱惑叫做“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或者用别的一种表述的方法,就叫做“设计师应该会做加法,但更要重视做减法”。新版标识上所增加的信息,是不是足够的必要?

必要或不必要,对于不同的目标用户,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假设以外地游客作为导向标识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需求,就是通过搭乘地铁,到达下一个目的地,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导向标识能指向最近的地铁站是最为重要的。而车站名称、距离和线路号,都是次要的信息,只要在地铁站内部布置更详细的线路图和换乘指示,他们都可以在到达地铁站后再获取更多的信息并顺利到达目的地。新版导向标识所增加的信息,只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可以提高出行效率或节省少量出行费用。

所以从“做减法”的角度说,我觉得改版的标志牌算是画蛇添足。

可是在导向标识牌上增加距离信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啊,有人会这么说。好吧,这是个很大的话题,而且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比如白鸦的那篇《听不听用户的?》。

好的设计,除了满足功能需求,应该要考虑到一致性。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积累对世界的认识,就形成了一种概念模式。通过一致的设计可以有效帮助用户去借助他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新的事物。

南京地铁线路号的标识是什么样子的?答:圆圈里一个数字。或者,你想不出这个答案,但你一看到这个答案时就能迅速的回想起地铁车站里无处不在这种表示方法。可是遗憾的是,在新版的标识牌上,线路标志变成了一个方框,这分明是北京地铁用的表示方式嘛。缺乏一致性,从而不能成功的利用用户心中已经有概念模式去有效的给用户提供信息,是新版标识设计的败笔之二。

要做到一致性,标准化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标准化可能会束缚一些创新,但从成本和效率上来看,它都不失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途径。

好的设计,从实现的层面上,要具有可扩展性。尤其当你的设计会成为标准,在多个场合应用的情况下,设计就必需要为多种应用场景留出必要的扩展空间,不然这样的设计就会很难让人来复用,最终失去了设计和标准化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人恶搞了一下新版标识在”高铁南京南“站应用的效果图,不解释。

新版导向标识在高铁南京南站的应用场景

新版导向标识在高铁南京南站的应用场景

好的设计,在满足了基本的应用需求和设计思想后,最终还是要能给人一种设计美感。一些细节的设计和艺术的加工,是可以帮助设计本身更好的去实现它所应该具备的功能性的。

新版导向标识,包括鼓楼站站内最近更新的各块标识牌,都把原本很有特色的宋体风的字体改成了普通黑体(Serif风变成了Sans-serif风),英文字体虽然一直是Sans-serif的,但是字体也变得更平庸了。虽然美观这件事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我个人觉得把一种有点特色设计变成了一个平庸的设计,大部分情况下恐怕是欠考虑的。

做一个好的设计很难,但更多的时候,传承一个好的设计更难。后来的人常常因为没有经历最初创作的过程,从而无法发现和理解一个设计中所内涵的东西。尤其对于一个功能性很强的东西,在时间、资源等限制条件下,被遗忘或者妥协掉的,总是设计。这也是南京地铁标识系统中现在的问题所在。

有时候,我们会嚷嚷着说,时间来不急了,我们先把东西做出来,细节上的东西和实现上的优化我们以后慢慢再改。但实际上,这种口号从来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功能实现的时候,不管是出于资源有限还是人类天生的懒惰,所有的改进和设计的愿望都会被抛到脑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愿望实现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从而最终无奈的放弃。

做一个好的设计、传承一个好的设计,有时候只需要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多走一步,比如采用文档、标准化等方法把一些基本的东西规定下来,事情就可以得以顺利的推进,并且也许不会增加太多的成本。但是一旦涉及到更改,成本总是会变得很高。可惜人们常常都是短视的。

以上图片资源和部分观点转载自地铁族论坛:链接一链接二

以上所有观点都适用于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