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了评论的功能。目前这个功能是针对每个页面来做的,在哪个页面上发表的评论就会出现在哪个页面上。所以如果要对文章评论,请进入相应文章的页面,不然就都堆在首页上了,谢谢合作,呵呵:)
可用性测试
工作一直紧张,但今天还是岔出了一件事情,就是对我负责的模块进行用户可用性测试。两个小时的测试还是有点收获,小记之。
刚刚从公司的培训课程中学到了”Usability Test”,没想到这么快就用到了实践中,虽然这次的可用性测试不是很正式的从公司外部请用户来做,也没有用单面透视玻璃对用户行为作“暗访”,但同样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找出了产品中的一些问题。
今天的测试是请用户按照产品的文档完成产品的安装和一个Kernel模块的安装。在写那份文档的时候,我已经自以为很充分的考虑了各种情况,为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场境进行了描述,原以为问题不会太大,没想到测试的结果很让我惊讶。
- 用户根本不看文档。如果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用户,也许在拿到软件包时就是自信的打入./configure && make && make install来完成安装。原以为这次用户在我们强调了文档的情况下用户会看文档,结果用户还是没有看,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会想到文档。准备了 README和INSTALL两个文档,原以为用户会看INSTALL,没想到用户总是喜欢挑短的README看,有详细步骤的INSTALL就不愿意 看。
- 当用户发现做不下去要看文档时,我们发现用户只喜欢看文档中列出的命令,而对于命令前后的解释性文字一率是视而不见。但用户有时又无法分辩到底他 看到的是句子还是命令。如果文档中列出的命令用户不熟悉,或者看不懂,他操作起来会很没有信心。用户有时无法区分”INSTALL”文件和”make install”这条命令中的install有什么区别。
- 用户无法看到文档中的重点,当大篇的文字出现在屏幕上时,用户无法找到文章中的重点,三位测试人员不约而同的对文档中对他们完全没有用处的一段文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 用户不看屏幕的提示,屏幕用大写字母打出WARNING时,用户仍然不加思索的回答yes,继续有危险的步骤。
- 用户记不住自己做过的事情和屏幕上的信息,仅管文档提醒用户要记住一行提示,用户仍然不会去记它。
- 如果不在文档开始的地方提醒用户可以把文档打印出来看,用户想不到把文档打印出来放在手边。
- 用户对终端上出现的彩色的字符比较敏感,如果把上面那用户看不到的大写WARNING改成闪动的红色字符也许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 如果用户在努力很久后,完成了安装过程,但产品却没有正常工作,用户会非常沮丧。
- 当用户第一次失败时,他会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如果连续两次失败,他会对产品失去信心。
- 如果用户的相关经验可以指导他直接完成任务,事情会很顺利。如果他的经验无法让他直接得到正确的结果,他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比没有经验的更差。
- 用户如果不熟悉命令行,让他做命令行的操作会非常痛苦,给他命令依样画葫芦也没用。
- 用户希望文档可以步骤更清楚,而不一定要列出太多的信息。用户希望有Wizard形式的安装过程来代替文档。
其实当我列出这些条条来后,反而感觉不是那么惊讶了。这些不都是我们平时在用软件时的一些习惯吗?只不过怎么在做软件时真正把用户的这些体验设 计进去,真正做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这才是真正很难做到的。程序员总是在写程序时把程序的思路放进产品,而很难把用户的体验放进去。
实话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做程序时是很注重用户体验的,但经历今天的可用性测试才发觉,可用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存在于产品的每一个角落。以前我 总是太Focus在一些细节的地方,精确到每一个快捷键的设计、图片一个像素的位移这些很细微的角落,有时却忽视了整体上的可用性。
同时,可用性的实现,尤其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往往会跟产品的开发周期和Schedule形成相互的制约,怎么在这种相互的制约下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也是一个要在实践中反复体会的话题。
Blog搬家的意外
意外的收到CSDN Blog编辑的邮件,建议我继续使用CSDN的Blog,并对最近CSDN Blog的改版给用户带来的不好体验进行了道歉,其实我搬家完全不是因为CSDN的改版,只是因为自由软件综合症的原因。但也许是被他的诚恳打动,也许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我决定在主力经营自己的Blog同时,也保持CSDN Blog的继续更新。废话文章往自己那里贴,有点意思的文章两边贴。Live Spaces嘛,不想经营了。
再罗嗦几句
鉴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还是在VMWare中开了一下Windows看看这个页面在Windows IE中的效果。
结果发现字体难看,或者就是页面显示成为空白。前者是因为CSS有问题,我只是偷了人家一个CSS,没有加工就自己用了……后者是因为网页编码的问题,右键把编码设成UTF-8就好了,原因还不详,呵呵。
鉴定完毕,再次Ctrl+C,Ctrl+P,关机睡觉:)
自由软件综合症
最近工作一直比较紧张,但越是这样紧张的工作就越荫发了我在忙中偷闲的兴致。这几天就陷入了自由软件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第一次在自己的机器安装上安装Linux是在1999年8年,当时用的发行版是国产的Xteam Linux。好奇是当时安装它的唯一目的。付出的代价是硬盘一个分区的数据全毁,里面有我从93年开始刚接触电脑时写的很多BASIC程序、用 Windows画笔画的图片、WPS中输入的文档等等,一堆无用却有那么点记念意义的东东。幸好那时有个当时很流行的“个人主页”,一些新的写的东西在网 上的个人主页空间中有备份。
其后又陆陆续续装过Red Hat 5/6/7/9,Turbo Linux 4.0,蓝点1.0/2.0等等多个发行版,但从来都是玩,没有把它当成正经的东西。也只知道Linux是免费的,没有把它与“自由软件”联系起来。
2003年开始因为使用CVS开始认识“自由软件”这个广阔的世界,然后就陆续遇到到了Emacs等各种自由软件,但Windows平台还是我 日常使用的操作系统,这些自由软件我也只是使用它们的Windows版本。2004年加入GNU CTT(Chinese Translation Team),由于这个Team不是很活跃,所以其实没有做什么事情,但自己在浏览GNU网站的时候开始慢慢建立了“自由软件”这个概念,第一次把“自由” 与“免费”这两个英文一样的词语进行了区别。
2006年参加工作,实在没有想到自己会加入一个Linux平台的产品组,但Linux却因此第一次完整的融入了我的生活。2006年10月开 始把自己本本的主要操作系统换成Linux(开使用Fedora Core 4,一周后换成FC5,FC6发布后又迅速跟进,现在用的是FC6)。
虽然日常开发是在Linux下完成,但实话说,一直也只是在用自己已经会的工具,用原始的方法去完成工作。进入2007年,工作压力稍稍有点大 却反而激发了我研究自由软件的兴趣,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我开始琢磨Linux下这些我天天在用却没有一件用好了的工 具。
第一个用来开刀的工具就是Emacs,这是一个从用它的第一天起就知道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工具而却一直把它当Better Notepad来用的东东。花了两天时间,第一步是抛弃了一直在用的21.4的稳定版本,改成用从CVS中Check out源码编出来的Emacs 23,以便让我这个菜鸟可以不用怎么配置就在Emacs中处理中文。第二步是迈出了自定义Emacs的第一步,我的Emacs配置文件终于在维持了N久十 行以下代码的基础上,升到了有120行(下一个目标是要有120K的代码量,呵呵)。第三步是第一次开始在Emacs中使用插件,先是试验了emacs- wiki,刚有点上手,发现它已经被muse取代,所以就改成了用muse,本文就是在muse的环境下完成的。然后当然是少不了的emacs-w3m这 个文本浏览器啦。有了这个两个东东,就决定了本文的诞生:-)
很显然,我对这些工具的运用还是非常的初级,一步步来吧,也许从我这个新的Blog的成长过程中也就可以体会到自由软件的魅力和我对自由软件认 识的成长历程吧。现在我这个Blog除了可以自己写文件还没有任何别的功能,甚至连评论的功能也没有。我计划尽快加上,不过我这个虚拟主机还是基于 Windows的ASP的,所以只能用非自由的ASP技术来实现。计划等我的自由软件及其应用更加熟悉时换成Linux的主机:-)
最近我有关自由软件还有搞定了LaTeX的中文处理,本本在Linux下的部分驱动和工具软件,自己成功编译完成了一个LFS系统。对于熟悉Linux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我来说,也都算是值得自己欣喜一会儿的事情了。
又到该休息的时候了,本文到此结束。下面要做的是按下键盘上的Ctrl+C和Ctrl+P,我用Wiki格式写成的Blog文章就自动生成html文件,并通过FTP上传到主页空间中。也许Linux和自由软件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