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精神

本文写于2006年,内容涉及传播盗版内容,目前作者本人已不认同本文中的部分观点。

今天是上班以来第一个真正闲下来的周末,很想写篇Blog,有了一些选题,想写写四十天来在Trend Micro的经历,也想写写昨天淘碟的故事,但最终决定还是写下这篇《P2P的精神》。

昨天上网打开eMule,登录DonkeyServer No1服务器,收到了如下一条消息:

Note to chinese users of this server.
It seems most chinese people use a modified eMule that abuse servers.
(This *buggy* version sends automatic searches, over and over and servers suffer)
Please use standard emule program 0.47a, or we will be forced to deny access
to this server for *all* chinese people. That would be bad :(
Thank you
Note : eMule 0.47a is here : http://www.emule-project.net/download

第一次在eMule的系统消息中看到有关“Chinese”的字样,却是这样的一个内容,着实让我心头一震。上网看看,CnBeta网站已经出现了相关的报道,矛头直指VeryCD。

我最早是通过VeryCD知道eMule的,当我在搜索一些音乐资源时,搜索引擎常常将我带到VeryCD的网站。安装了VeryCD版的eMule 后,我看到了一个与以往用BT所不同的文件下载世界。我开始通过VeryCD网站搜索资源下载,慢慢又发现了直接通过eMule客户端搜索的功能,并开始 喜欢上通过eMule下载文件。平心而论,eMule不是一个好用的软件,复杂的界面、专业的术语、五颜六色而又让人费解的状态条足以吓跑不少用户。幸好 我是一个喜欢专研的人,通过不断的搜索和积累,我开始越来越了解eMule的工作机制,也开始理解到P2P的精神。很多人喜欢把eMule和BT来比较, 其实它们的定位是不同的BT虽然是一个P2P的工具,但它的定位更侧重于下载,而eMule则是一个正真的P2P平台,eMule很多复杂性都来源于它所 强调的P2P精神。很多人不理解eMule的行为,很多人把它看成是纯粹的下载工具,所以就不会喜欢eMule,而更倾向于去使用BT等工具。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终于申请到了VeryCD论坛的账号,也开始在VeryCD发布自己的资源,并向VeryCD网站进行过小额的捐赠。我所感受到的 VeryCD,是一个开放的而又管理有致的P2P世界,大家都很有分享快乐、分享互联网的精神。虽然新版的VeryCD版eMule对界面进行了调整并加 入了我不喜欢的工具条插件直接导致我改用官方版本的eMule,但VeryCD仍然是我最喜爱的P2P网站。

所以,当CnBeta的网友评论中一边倒的将矛头直指VeryCD时,我真是不太相信这会是真的。我更愿意相信,这可能是Vagaa等其它一些软件的问题。

事情发展很快,今天早上CnBeta发布了“后续报道:”VC/CN 洗清嫌疑,ED Server 挑明罪魁祸首!Vagaa!”,看来果然不出所料,是Vagaa导致了DonkeyServer服务器的愤怒。说起Vagaa,我也曾经安装过Vagaa 客户端,原因是在学校是eMule基本上不可能连上ED服务器,无法使用,所以看到有Vagaa这样一个软件后,我也试装了一下。Vagaa其实是整合了 BT和eMule的功能,并把它们的复杂性隐藏到软件的背后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下载工具而不是复杂的P2P平台。这样的思路是不错,可是Vagaa为了 提高它的下载能力,使用了很多违反P2P精神的技术,比如,不段变化UserHash,导致eMule的信用系统不能准确识别用户身份;只用少量的上传换 取尽可能多的下载;伪造盗用其它eMule MOD的Tag(包括VeryCD的)或标识,隐藏自己的行为。

中午时分,DonkeyServer的提示语换成了下面样子。

Note to chinese users of this server.
It seems many chinese people use a modified eMule that abuse servers.
Unfortunatly we cannot tell 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mod.
This *buggy* version sends automatic searches, over and over and servers suffer a LOT
Please use standard emule program 0.47a, or we will be forced to deny access
to this server for *all* chinese people. That would be bad :(
Thank you
Note : eMule 0.47a is here : http://www.emule-project.net/download
Note : If you already use a standard 0.47a eMule, or a mod based on 0.47a,
please ignore this message. Have Fun
连接到本服务器的中国用户请注意:
大多数中国用户使用的某种电骡的修改版本正在向服务器滥发信息。
这种有问题的电骡客户端不断的向服务器提交自动查询,这给服务器增加了很大负担。
请您使用电骡的官方版本,否则我们只好被迫封掉所有的中国用户,使你们无法连接到本服务器。
请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eMule官方版在这里下载:http://www.emule-project.net/download
如果你已经在使用0.47a的官方版本,或者基于0.47a的修改版本,请忽略这条信息。祝你开心。:)

一方面是加上了中文,另一方面把原来的“most”改成了”many”,语气稍稍缓合了一点。

与此同时,VeryCD论坛也开始对Vagaa的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目前DonkeyServer管理员已经确认存在问题的客户端软件把自 己伪装成eMule Compact 4.0的MOD,因此排除了VeryCD版本的可疑性,矛头指向Vagaa;1%的用户带来了服务器80%的负荷,原因是Vagaa连上服务器后不断自动 向服务器发送搜索请求;VeryCD网友对官方版、VeryCD版,ACAT版eMule和Vagaa进行抓包分析,确认了这个说法;VeryCD网友和 管理员开始通过eMule官方网站与DonkeyServer服务器进行联系沟通,着手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傍晚时分,Vagaa官方发表声明,提出辩解:“我们解决了eMule的先天协议缺点,慢是服务器自己的原因.”并评论CnBeta网友和VeryCD网友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很快引起轩然大波。随后Vagaa关闭了自己论坛的注册,并后来完全关闭了论坛。同时又有网友爆料,最新版的Vagaa又开始把自己伪装成标准版 eMule 0.47a的MOD,进一步混淆服务器对客户端的判断。

事情的经过大概就是样,继上半年全球最大的Razorback服务器被荷兰警方查封后,也许这是今年中国eMule社区发生的第二件大事了。这件事情能不能很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了eMule在国内的应用,也关系了中国网友在全球P2P社区的中的形象。

就我个人的观点,在这个事件中,如果最终完全确认目前所提到的Vagaa的行为,应该为此买单的也不应该是Vagaa的用户,而应该是Vagaa的开发 者和运营者。在国内,P2P社区的影响力还并不大,大家只是把P2P作为文件“下载”的方式,而没有把它作为文件“交换”的方式,P2P社区正在通过自己 的努力去营造一个文件共享的氛围。作这绝大多数Vagaa的用户来说,Vagaa的宣传导向中一直将自己定位在一个高速有效的下载工具,而没有去强调 P2P所应有“分享”精神。在这次事件发生后,Vagaa方面也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反应,反而是继续为自己辩解并通过改变MOD标识试图进行进一步的欺 骗,看来Vagaa不仅仅是软件不会做,连公关都不会做。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等DonkeyServer真的封闭中国的IP段,它还能通过什么 办法来提供它所宣传高速下载的服务?Vagaa原本消除了BT/eMule的明显界线,又方便了用户,同时还提供了内网互连/UPnP等官方eMule所 不提供的功能,是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P2P平台的,但他们在这此事件中的反映,实在是很让人失望的。作为Vagaa的无辜的用户,他们享受着Vagaa带 来的便捷,其实相信也有很多人是愿意为P2P作出贡献的,然而Vagaa没有指引他们去做也让他们无法做到,还要他们承受来自P2P社区的指责,仿佛使用 Vagaa的都是下流(传网友评论说貌似Vagaa是共认的最佳的下载X片的工具,还可以直接搜“*.rm”?难怪服务器要压力大了,呵呵)自私的小人, 这也应该是Vagaa开发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情还在进展中,希望能有一个圆满的解决,将继续关注……

PS: 截至今天我的eMule的累计上传下载量:上传82.51GB,下载26.14GB。BT:上传55.52GB,下载9.14GB。几个会被 很多TB级P2Per嘲笑的数字,不过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ADSL本身是非对称的线路,限512kbps下上传最多只有64KB/s,还要考虑到共享带 宽的其它的用户上网速度,不得不进一步限速,只能传这么多了……

关于我的英文名字Byron

开始了在趋势科技的正式工作,一直自己用着的英文名字也开始面向公众,不过似乎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颇有疑问,觉得有点奇怪,并且很多人不知道它的读音。

这个英文名字的来源是上初中的时候,英语老师让大家为自己起英文名字,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列表让大家从中选择。那时正是我开始学习计算机不久的时候,也是对计算机特别痴迷的时候,我在一堆名字中一眼选中了Byron(拜伦)这个名字。大伙儿一定很奇怪,似乎这个名字与计算机一点关系也没有。解释如下,那时我刚学到了一个词汇:Byte,也就是“字节”,但我看的书上把它翻译成“拜特”(跟“比特”对应),就简简单单的因为这相同“拜”字,我选择了Byron作为了我的英文名字。似乎这样的选择很没有逻辑,不过也恰好反映出我当时对计算机的痴迷和敏感。此后,这个英文名字也成了我在计算机上最常用的密码,后来由于嫌它太简单,在它后面加上了数字82。再后来,发现这个密码的强度还是不够,所以又改动了一些,成为现在自己一直在用的密码。

后来,了解到了Byron原来是英国的一个著名诗人的名字,不过鉴于自己对文学并没有太多兴趣,也没有什么感觉。

再后来,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是Ada Byron,她是诗人Byron的女儿,在巴贝齐(Babbage)在研究他的“解析机器”时,Ada表现出了她对数学和程序上的领悟力,为“解析机器”的程序设计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7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记念Ada Byron在程序设计领域的贡献,把一种计算机语言用她的名字命名,也就是现在的Ada语言。

无巧不成书啊,真没有想到当时一个简单的“拜”字让我选定的英文名字还与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之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本文的目的也就是小记这个故事。

最后写一下我的名字的读音,音标是:/’baieren/,其中两个”e”应该是倒着写的那个音标,也就是字母组合”er”发的那个音。

Mp3tag新版发布

我进行官方版汉化工作的媒体文件标签修改工具Mp3tag发布新版,目前的版本是2.36。最大的更新是增加了ID3v2.4 UTF-8标签的支持,同时还增加了自定义标签面板字段的功能。ID3v2.4的最大优点是当文件中原本没有标签信息时标签写入速度加快,不过请注意不是所有的软硬件都良好的支持ID3v2.4,如果您的软件或MP3播放器不支持ID3v2.4,请在选项对话框中把Mpeg标签的写入选项改为ID3v2.3 UTF-16。

本人继续提供国内服务器的镜象下载:

http://218.4.51.99/grzy/lifanxi/mp3tagv236setup.exe

官方网站:

http://www.mp3tag.de/en

ThinkPad点滴

上网看到一点有关ThinkPad的东东,小记之。

一直很奇怪本本的红点包背后有一条“刺毛”是干什么用的,与几个朋友讨论过也没有结果,后来看到有人把包带固定在里面,虽然看着有点别扭,但以为就是这么用的。今天上网看一篇有关Z60红点包的文章才知道,原来那是用于把包包固定在旅行箱的拉杆上的。汗,觉得自己有点土。

又看了一篇拆解本本的文章,才发现上次自己拆机看到的“没有散热片的CPU”(http://blog.csdn.net/lifanxi/archive/2006/03/21/631647.aspx)实为主板的芯片组,没有见过芯片组以这样的型式封装的,所以误以为是CPU了。大汗淋漓,实在是太土了。

ThinkPad拆解

ThinkPad拆解

还看到专门网上讨论休眠(Hibernate)是不是耗电的问题,本来是个不用讨论的问题,在ThinkPad身上却成了个问题,很多人发现ThinkPad在休眠后还会发出轻微的高频电流声,并明显有耗电,而关机则不会。估计是小黑硬件设计上或BIOS的问题(因为有人说刷了某个版本的BIOS就没有问题了),留待小黑的粉丝们慢慢去研究吧~

体验Office 2007

昨天一早收到微软发来的Office 2007 Beta 2测试邀请邮件,马上下载来试验了一下。

下载的安装包大小是440M,在VMWare上的Windows XP中安装颇为顺利,没有遇到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我只安装了自己常用的Word/Excel/Access/Outlook和PowerPoint。安装后的激活过程也相当的顺利,没有遇到昨天很多人所遇到的服务器太忙而无法激活的问题。

打开Word看看,启动封面与2003几乎一样,只是把2003改成了2007,加上了大红的Beta字样,总之不好看。但程序的主界面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Office 2007界面

Office 2007界面

与以前的版本相比,2007的最大特点是把原来呆板的菜单条和工具栏合为了一体,提供了相当友好的操作界面,虽然一开始不太习惯,但用了一阵感觉确实很方便。

作为Word中的一个常见操作:选中,然后修改格式。Word 2007为此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式,只要选中了文本,在它的附近就会出现一个常用格式的工具窗口,可以直接用上面的按钮来操作格式,而不再需要点右键或在菜单和工具条上去找相应的工具了。

新版的Word为论文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功能,甚至有一个工具是专用于制作参考文献的。公式编辑器也有了不少的进步,可以直接在文档中像普通文本一样编辑和修改公式。

新版Word虽然界面有很大变化,但与原先版本的文件兼容性还不错,可以毫无问题的打开以前版本的文件。但Office 2007自己本身所使用的文件格式却是全新设计的,比如Word文档的扩展名是.docx。但文件的本质是.zip文件,可以把扩展名改成.zip后用WinRAR解压缩,得到一系列的.xml文件,微软的一切皆用XML的战略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新版的Office还支持直接输出PDF文档,看来微软还想把Adobe的市场也给抢过来。

PowerPoint、Access和Excel都采用了与Word类似的设计,尤其是Access,几乎让我都快不会用了。

很奇怪Outlook没有使用类似的界面设计,而是沿续了2003版本样子,没有什么变化,让它在整个系列上看起来颇为另类。新版的Outlook没有提供搜索的功能,必须安装微软的Desktop Search才行,这看来又是微软打算一统天下的野心了。

整套Beta在运行中还算流畅,但也发生两次失去响应和出错的情况,看来离正式版还存在一段距离。

说完了Office 2007,又看到Windows Vista的Beta 2有种子也放了出来(http://www.cnbeta.com),仗着新换了硬盘,磁盘空间还足够,打算下载下来体验一下。